回到上页

 

下列内容摘自百度介绍:


    南怀瑾,浙江温州人(乐清柳市)。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1949年2月,南怀瑾初到台湾。婚后的南怀瑾因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了,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个陋巷里,挤在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的小屋里。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常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让人知晓,弟子渐多,并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他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多名是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邀来主持了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他还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并且“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6] 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南怀瑾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

    不同的评价,但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南怀瑾,都掩盖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海南日报》)

    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搜狐网)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历史学家许倬云)

    南怀瑾看似严厉,但说话常常诙谐幽默,是弟子们心里的“老顽童”。他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他有四个理念:共产主义理想;资本主义财富;社会主义福利;中国文化精神。(南怀瑾弟子张耀武)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家王国平)

    南怀瑾不畏人言,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和平发展奔走,虽然临终功亏一篑,但仍然功不可没。(中国统一联盟发起人之一邓可瑾)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下面内容摘自某博文:

    南怀瑾先生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

    能力固然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品德。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毒品。品德,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

    自学而成的怪才,“正统主流”原本就未必愿意接纳,他更未必愿意为了“正统主流”而受许多的约束。他的著作因此常自称“别裁”、“旁通”、“他说”。

    在他看来,中国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儒、墨、道三家为代表。唐代之后的第二阶段变为儒、释、道三家。关于儒释道他有个“三家店”的比喻: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南怀瑾本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呢?有人曾当面说他是儒释道大师,他笑笑说,“什么儒释道,都是乱讲的。”对自己的学生,他很少表示赞许,却反复叮嘱他们:不要把儒释道只当作学问,要紧的是努力做实修的功夫。

    南怀瑾一生下功夫最多的是佛学。他的著述中,关于佛学(包括禅宗)的占到了一半。但他信佛而不入佛门,说,“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是令人不好受的。”佛教注重戒口业,但他经常骂人,又爱说笑,即使有女性在场,也荤黄不避。他不主张信佛非吃素不可,更不赞成学佛避世。他说,学佛也好,学禅也好,首先必须学做人。学佛学禅的目的是济世,所以也不必出家。

    南怀瑾认为儒家的王道政治、大同思想是古今中外最高的政治理想。在他说来,中国历史的关键就是,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要靠道家人物;天下太平,则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对于儒家,除孔子、孟子、曾子等先秦人物,他很少表示赞许,而更推崇一些他所认为的道家人物:伊尹、姜尚、鬼谷子、黄石公……他所认为的“道家”,包括一般说的兵家和纵横家。他甚至认为,《庄子》中蕴含了“帝王之学”、“权力之学”。

    他对谋略极有兴趣,但认为必须以儒家的道德和道家的清心寡欲为基础,谋略才不会用歪。他最赞赏道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想和“功成、名遂、身退”的洒脱,而他自己时有退身不得的勉强感。

    他曾写过一首《狂言十二辞》:“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南先生“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但“怀瑾握瑜”,“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一直不被学院派接纳,大概就是后者对他的杂学多少有些歧视。在真正汇通中西的明哲之士看来,南怀瑾的“被传播”,固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因素,但其中也有和现代人的功利心相合的一面,甚至可说是社会浮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