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中医整体调补法治西医各种“综合症”

 

钱塘散人

 

这些年我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类病人:身体出现种种症状,主观感觉上有种种不舒服,但是经西医检查化验各种指标正常,西医诊断为“没病”;或者检查化验确实有各种指标不正常,但是经西医种种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西医只好诊断为“综合某某症”。

小学生都知道:没病谁爱去医院呀?天下有这么无聊的人吗?病生在人身上,是否有病应该以病人自身的感觉为准,病人的自身感觉应该比西医的那些检查设备更准确。

妻子说她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某海军女上尉浑身无力去医院求治,各种复杂的检查完毕,医生对她说:你没病,可以起来回家了。女上尉气愤地想:我病得连起床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说我没病!如果我有力气,真想扇他(那个医生)一巴掌!

这不能怪医生,因为医生按程序检查了一遍,确实各种指标都正常;也不能怪病人,因为病人确实连起床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了!她与医生无冤无仇,没有必要撒谎和医生过不去。

西医检查说指标正常没有毛病,患者自己却感觉浑身难受病情沉重,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很常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系统性、功能性、机制性的失调或衰退,但是程度还不重或者时间还不长,尚未出现生理指标的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尚未达到仪器检测范围),更未到出现器质性变化的程度。

但是,在中医眼里这确实已经是生病了,甚至已经病得不轻,病人自己也已经感觉到很重了。真正的中医治病,甚至是在病人自己主观上还未感觉到的时候,医生已经从脉象上看出来了,并且提前给调理好了,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治未病”。

曾经有西医取笑中医治病不叫治病,而叫“调理”。没错!这种情况下中医的治疗就是调理,“调”是指调整阴阳平衡,“理”是指理顺功能机制,西医体系中没有阴阳、气机之类的概念,当然不知道何谓“调理”。我给人治病大部分都是调理,除非是那些已经达到器质性病变甚至病入膏肓的患者,才需要用毒药攻杀为主,一般患者理顺机制后都能得到康复,一个中医如果想成为高手,首先必须是调理(治气)的高手。

 

至于说“综合某某症”,这是西医给自己留个面子的委婉说法,言下之意就是:你这个毛病症状太多了,我们已经按套路都演练过一遍了,实在没辙了。

打个比喻说,西医是“二炮”的导弹部队,专门定点清除敌人的据点,现在这敌人漫山遍野地神出鬼没,还是毛主席的大刀长矛“人民战争” 更管用。

其实,西医所谓各种“综合症”,都是系统性、功能性、机制性失调或衰退的表现,而且其失调或衰退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但是尚未出现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这类疾病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一、都是整体性、系统性疾病;二、都是机制性、功能性疾病;三、基本都是虚性疾病。我把这类疾病叫做“(气血阴阳)整体大虚”,并且用一个、两个、三个感叹号来表示程度的轻重。

从专业角度来说,这类疾病在脉象上的表现为:脉象整体沉迟虚(微)弱,甚至有些部位(主要是尺寸)脉不可及(脉搏探测不到)。脉沉是因为阳气无法外发或上行;脉迟是因为命门火衰心脏搏动迟缓;脉虚弱是气血皆不足因而脉搏无力,虚指血不充,弱指气不足;如果兼有微象则心肾阳也虚,不过,心肾之阳与命门之火难以完全区分。

何谓“气血阴阳”?对应在脉象上,气指脉搏的力度,血指脉搏的充满度,阳指脉搏的幅度(振幅),命门之火指脉的速度(频率)。

常见尺寸脉不可及是因为:虚则先见心肺功能弱,所以寸脉弱不可及,一个感叹号!再虚则见肝肾功能弱,所以尺脉弱不可及,两个感叹号!!更虚则见后天脾胃亦弱,所以寸关尺三部皆沉迟虚弱,三个感叹号!!!

当然,还有舌象上的阳虚气弱的表现,比如舌体虚胖,舌质淡嫩,舌苔薄嫩几无等。还有病人自述的系统性的功能衰退的一些表现。

 

这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气血阴阳)整体调补!以补为主,恢复系统功能;适当微调,理顺系统机制。临床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血和阴都是指物质的方面,血是指血液,阴是指体液。阴和血之间还有中间状态的物质,就是组织淋巴液,而且,阴和血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气和阳指的是功能的方面,气是指功能,阳是指功能的动力和状态。

三、气血阴阳四者中,阴其实很少专门考虑,因为真正阴虚的情况很少,一般都是血虚。

四、所以,实际需要考虑的是气、血、阳、命门之火这四者。

五、在补气、血、阳、命门之火的时候,需要掌握药物的用量和适当比例。

六、补气的同时需要稍稍理气,以帮助补入的“气”流通运行,以免气机滞闷。

七、补血的同时需要稍稍活血,以帮助补入的“血”流通运行,以免血行不畅。

八、补入阳气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阳气,即用中性解表药物帮助阳气走向上焦和体表。

九、如果病人平时胃纳已经不佳,还需要兼顾脾胃,即用消导药物帮助其吸收运化。

 

比如,有个整体大虚达三度(三个感叹号)的病人,治疗原则是:补气,适当提气,稍稍理气;补血,稍稍活血;补肾阳,补命门之火;兼顾脾胃。具体可以开药方如下: 

  参:50 克,炒黄芪:150 克,

炒白术:30 克,柏子仁:30 克,

  药:15 克,桂  枝:15 克,

  胡:15 克,升  麻:15 克,

  地:50 克,当  归:50 克,

制首乌:50 克,川  芎:15 克,

沙苑子:30 克,山萸肉:30 克,

制附子:15 克,鸡内金:15 克。

 

上述药方抓 副。 每天吃一副,早晚各半副,或者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共 16 味,总量 575 克。

 

上述药方说明如下: 

1、补脾肺之气以炒黄芪为主、党参为辅,两者的比例约为三比一;如果胃气也虚,则要加炒白术;如果心气也虚,则要加柏子仁。其中炒黄芪的用量根据患者气虚的程度来定,比如,一度患者可用 90 克,二度患者可用 120 克,三度患者可用 150 克,甚至200克。

2、乌药1520克用于帮助稍稍理气,也可用广木香1015克。理气药物与补气药物的比例约为一比十左右,具体用乌药还是广木香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归经来定。

3、柴胡、升麻用于提气,桂枝既有提气作用又有助心阳作用。提气药物与理气药物的比例约为三比一,提气药物与补气药物的比例约为一比七左右,具体要根据患者阳气沉闷的程度来定。

4、熟地、当归、制首乌用于补血。补血药物与补气药物的比例大约为一比二或者一比一,具体根据患者气血虚损的情况而定。

5、川芎用于稍稍活血。活血药物与补血药物的比例大约为一比十左右。

6、沙苑子、山萸肉用于补肾阳。补肾阳的药物与补气药物比例大约为一比四左右。但是补肾阳的药物选择搭配有讲究:如果是肾阳纯虚的情况,可以用沙苑子、山萸肉之类甘温酸涩类药物,如果兼有寒湿,则需要加一种辛开或者祛寒湿的药物,比如淫羊藿、葫芦巴等。

7、制附子用于补命门之火(实际上其作用相当于西医说的强心剂)。补命门之火的药物与补气药物的比例一般为一比十左右,即古人所谓的“少火生气”。

关于制附子的用量:制附子一般用1015克即可,但是,有时候寒气重的情况下,可以用20克、甚至30克以上。李可老中医用“破格救心汤”治心衰的时候,制附子要用到100克甚至150克!当然,他在药方中有其它药物的必要组合搭配,比如用相当比例的干姜、炙甘草消解制附子的毒性,此处不详述。

8、整副药的总量大约控制在400克至600克之间,一般是50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