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1、怎么得数脉者,便可知六府之病也,得迟脉者,便可知五藏之病也?

答:你读书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这是它的理论体系自身决定的,而且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难经》第九难不是把问题和答案都写在这段话里了吗?你先看原话中加粗的部分: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数脉代表热性病,迟脉代表寒性病。各阳性脏腑为热,各阴性脏腑为寒。

   又因为脏腑的阴阳性质中,六腑为表为阳,六脏为里为阴。

   所以,自然是六腑为热,六脏为寒。也就是得数脉可知六腑之病,得迟脉可知六脏之病。

   这只是逻辑学中的一个简单的三段论嘛!只不过其中隐含(略过)了“六腑为阳,六脏为阴”这个常识。你看:

   数脉为热 ——> 阳为热 (等价于热为阳)——> 数脉为阳。(因为六腑为阳),所以数脉 —— 六腑病。

   因为 A == B ,而且 B == C , 所以,A == C ,又因为 C = D ,所以 A == D 。

 

2、十二经脉是经络学中的概念,不是脉象学中的“十二种脉象”的意思。

  它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共十二经脉,分别对应刘脏六腑。

  十二经脉也叫“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你学过经络论就知道了。

  经脉数目的确定当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整个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你学完了整个中医理论自然知道了。

 

3、这些并不难,你买一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来自学一下就知道了。

  你当然可以质疑先贤。但是,当你看完了整个理论就会发现,这套理论确实很精美完善,无可质疑。

  就算你经过质疑、考证,最后得出“先贤(权威)是对的”,那不是很好吗?

  经过自己的考证得出与先贤一样的结果,那不是更相信这理论了吗?而且自己也学得更透彻明白了。

 

4、我看你的心理障碍比较大,这可能与你的生理疾病即“严重的阳气虚沉”体质有关。

 

5、冰、水、汽,是水的三种存在方式,或者说三种状态,俗称水的“三态变化”,其实同样是水分子。

  只不过由于温度的不同,导致水分子的能量不同,因而振动幅度不同,分之间距离的不同。

  冰和水混合的状态是一种临界态,这个状态下冰化成水和水结成冰的速度相等,物理学中把这个状态规定为 0 度。

 

6、两仪图中那条弯曲的 S 线确实是阴阳的临界线,这只是为了用图形表示的方便。

  实相中并没有这么一条线,而是阴阳之间的一个临界点或过渡区。

 

7、确实,万事都有一个度,凡事适度为佳,这在儒家就是中庸原则,佛家叫中道原理。

  宇宙确实是多维度的,不同维度的时空并不相通,即使有不同的生命存在也无法沟通,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会偶然突破时空障碍。

  我看你有点神秘主义的倾向,其实,这是因为你学问不够深不够广,还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个世界的奥秘,如果真的彻底弄明白了,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事情,正如《道德经》中说的: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钱塘散人

 

   

----- Original Message -----

From:(隐去)

To: freeman000@126.com

Sent: Sunday, November 03, 2013 1:10 PM

Subject: 回复


 

周先生:

              首先,我需要向您道歉,因为我没有标注我的身份,让您误会,非您所说,我只是一个小青年,而不是久经大世面的记者。

              我提这个问题的是看到某一文学硕士的一句简单感慨,心血来潮突然想来请教您的。

              第一:我想知道周先生对于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第二:我想试试看,在我没有表达任何对这句话的理解的情况下,周先生是如何来解答的

              第三:我觉得我看书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看不懂,我总是想为什么书会这么写?到底是怎么来的?而周先生文中总会举些例子来佐证你的看法,我也来一个吧

                         例如:《难经》第九难

                                     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

                                     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姑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先不讨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难经》我也未看完。而我先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得数脉者,便可知六府之病也,得迟脉者,便可知五藏之病也?                       

                         是先人经验所得还是另有它方佐证?是古来就如此传承还是未有贤者解之,或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

                         如十二经脉如何得来,是不是不止十二经脉,或有第十三经,又或者这十二经脉就是正确的,不可质疑的?

                         虽然我的问题有点可笑,但是看书时总会冒出类似的问题,想彻底知道这到底是怎么来的,却又暗示自己,催眠自己,“这不是我所能够触及到的知识,也是权威的,先人下来的,不能质疑的,就算怀疑,要去求证它,恐怕得花费非常多的精力,而到头来只是确定了“权威是对的”这样的结论,更大的可能性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答案”

                         

                第四:想知道先生对于读书,书中所信的一个“度”,也叫程度

                          “度”这个词我是这么理解的:例如,水与冰,它们中间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的一个“度“,是”0“摄氏度,它就像一张微透孔的膜,既可以阻隔,也可以相通,站在它的空间里,你可以看见水,也可以看见冰,甚至可以看见在水和冰的空间无法看见的东西

                           如两仪图,中间也有一条线,弯曲的线 ,它是不是也是代表着一个”度“,一个隔绝阴阳的的”度“,也可以相通,相互混合,甚至融合的一个“度”。

                          而很多事情也是有着”度“,怎么去做一件事情,掌握一个度,适当则善,过度则悲。在我们的空间里,是否也有这另外的灵魂与生物,而阻隔我们的,就是这个”度“ ,有少数人,在机遇的情况下,触碰到了这个”度“,或许就是许多未知事件的另类解释。

                     

                           最后,在此对之前的误会道歉。


 

                                                                                                                                                                                                                                     

                                                                                                                                                                                                          一个 疑惑的小青年:李 (隐去)

-------------

小 李:你 好 !

    我记忆中你应该是在上海《文汇报》做过几年记者的那个小伙子?

    我说话很直,你不要生气:你在《文汇报》这样的大媒体做过记者,怎么会提出这么低级的问题呢?

    请问:当你作为一个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所有采访对象说的所有内容你都相信吗?你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取舍吗?如果是这样,那你真是一个纯粹的“记者(记录者)”了,你所做的记录能够在政府的媒体发表吗?你不知道任何一个政府的媒体都是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导向的吗?

    即使不考虑政府的这种导向,记者也号称是“社会的良心”,所以要“为天地立心”,要发现和弘扬社会和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也不是所有存在的事情都如实记录报道的,记者不是历史学家。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资讯泛滥的网络时代,如何甄别和提取信息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再请问:你吃东西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看见什么都吃吗?即使你都吃下去,你的肠胃一股脑儿都消化吸收吗?如果那样,人类好像不需要大便了,肛门这个器官也是多余的了。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书本只是给你提供一些材料和资讯,俗称“精神食粮”,你在主动摄取的同时,也要去粗存精、剔除糟粕、消化吸收,才能为我所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书是脑力劳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创造出思想的产品。所以,读书需要思考,需要创造。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接受的机器、一个记忆的机器,即使“读书万卷”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书籍反而成了你自由思考的羁绊和束缚,那当然还不如没有书更好!通过你自己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也许还能得出更好的结果。

    打个比喻说,假如你是一个下属,你只会在老板给你口头或书面指示的时候才会去做事,而且老板怎么指示你就怎么做,好比一个机器人。你说,假如你是这个老板,遇到这样的下属累不累呀?要这样的下属干嘛呢?还不如自己动手做。中共元老陈云说过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意思是:不唯独相信书本,也不唯独相信上面(上级或中央),只相信实际和真理。

    据资料,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英国伦敦的某个人,但是这个人至老死而一事无成,估计他只是读书而不思考也不创造精神产品,这好比一头奶牛只会吃草但是不会产奶,这头奶牛有什么用呢?

    我看书,先要弄明白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宇宙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先要追究到万事万物最根本最源头之处,也就是要把天地宇宙的真相弄清楚,并由此建立一个最基本的系统的标准。

    建立这个标准的初期和过程是最辛苦的,这时候必须怀疑一切,但是又要博览群书,相互印证。

    有了这个根本的、正确的、系统的标准后,后面就很容易了:(自然科学)只要符合这个天地宇宙标准的,我就信,(社会科学)只要符合真善美的,我就信,否则就不信。而且,到了这个阶段,在你眼里就不存在什么权威,也不会再迷信什么权威。当然,我说的是大道理,而不是工程技术或某些具体的专业知识。

    特别说明一下,我形成自己的这个参照系统有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九九年之前,我的这个标准,主要是以科学为依据,符合科学的我就信,不符合科学的我就不信。

    九九年写完《太极宇宙论》后,我发现科学并不够根本、彻底、全面,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局部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佛学才是哲学和科学的终极和究竟,所以,现在我更进一步以佛学为准。

    但是,佛学不仅仅是理论,还有个实证的过程。目前我只是理论上确信它,还没有经过实证的阶段。

 

注:

 

你这种问题,恐怕在青年中比较普遍。

对你这个问题的答问,放在以下位置:

答复某青年问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 Original Message -----

From:(隐去)

To: freeman000@126.com

Sent: Saturday, November 02, 2013 10:40 PM

Subject: 请教周先生


 

周先生:

 

           “尽信书不如无书”,请教先生是怎么理解的,你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又“信”多少?

 

            打扰了,望解惑


 

 

                                                                                                                                        小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