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养  生  杂  谈

—— 浙工大讲课提纲6篇:

身同俗而心超凡

周 文 建

 

上一堂课我们讲了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神,要把它放在阴阳之间,这是我参考了东方各家的智慧得出的结论。

你们可能听说过人生如梦,不知道有没有听说过人生如寄?三国曹丕、南梁萧统、北宋苏轼都有过人生如寄的感慨,意思是人生好像是暂时寄放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这里所谓的人生所指的就是狭义的肉身,肉身本来就是暂时寄放在这个世界的,因为万物都难逃成住坏空的规律。

这一课我们讲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肉身,我们今天大概的主题是:身同俗而心超凡。但是仍然是杂谈,不限于标题。

在上一堂课里,我们主要讲了如何把握和运用心神的规律,这点非常重要。人类的很多痛苦、烦恼和纷争都是源于不明白自己的内心的真实需要,西方世界在这方面的迷惑和偏差尤其多。我们能够明白和把握自己的心神,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我说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高深,他在哲学上和物理学上都超越了牛顿的牛顿经典力学框架,牛顿认为时空质能是相互独立的,爱因斯坦则发现时空只能是相互关联的。但是 相对论只是考察了外部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没有把作为宇宙观察者的人结合进去,我认为不考虑灵性是无法真实把握这个世界的。

为此我还提到了人择原理:强人择原理认为这个世界因为人而存在,人不在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弱人择原理虽然承认人不在这个世界还存在,但是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人择原理想表达的是: 世界之所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是因为它只有这个样子才能让我们人类看到,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人类看不到它,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我们人类所能观察和感受到的是四维的时空(三维的立体空间加一维的时间),科学家认为宇宙实际上不止四维,可能有五六维有的甚至说有十一二维,那么五维以上时空中的东西我们就感知不到了。比如说蚂蚁的世界是两维的,它只能沿着两维的平面爬行,遇到一条小河截断了平面它就爬不过去了,这时如果我们人把它提起来再放到河的对面去,它就不可思议了,因为它看不到三维空间中人把它提到了三维空间中。有一堂课中我曾提到:佛祖看我们人类,好像我们人类看蚂蚁。

爱因斯坦他自己也认为佛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深最接近世界真相的理论,据说他临死之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奇怪的世界……

就是说他虽然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思考已经非常的深入,但是实际上他自己也承认还是没有最终弄明白这个世界,而佛学把人的前身后世都说得明明白白,言之凿凿,真实不虚,中国的儒家道家则把这个世界的前身后世都说得明明白白。

有个佛学小故事:路边小酒店前面的酒旗随风飘动,有两个人在争论,一个说是旗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有个老和尚路过这里,告诉他们: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而是客人的心在动……

单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现象,也是不可确定的,可以有多种解释,这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如果以风为参照物,那么是旗在动;如果以旗为参照物,那么是风在动;如果以旗杆为参照物,那么风也在动旗也在动。

和尚说是客人的心在动,这是把作为观察者的灵性考虑进去了,那么和尚是以什么做参照物呢?他是以真如本性为参照物,真如本性无增减,无生灭,如如不动。在讲解《心经》时说过:不起心,不动念,不做分别相。所谓“起心即妄,动念则乖”。

释迦牟尼佛也叫如来佛,如来是什么意思呢?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如其本来之意。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即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不要求你们成佛也不要求你们做圣人,而是希望你们做个快乐的半仙,所以教你们神游于阴阳之间。你们不是要养生吗?想要让身体好一点吗?那就要让心脱俗一点,最少也要能做到心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上堂课我还说到,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身外之物,一个是身内之心,按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外部世界也是内心所造。从相对论和佛学的对比来看,对于人类来说,内心的世界是更重要的,世界的真相、宇宙的真理,就在自己的心里。

所以,想要弄清楚这个世界,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内心,如果把心的规律弄清楚了,那才可以说把这个世界弄清楚了。结合人类现有的智慧来看,心的规律不是外部物质规律可以描绘的,最关键还是自己的体悟,因为心根本就不符合物质规律,而西方现代科学主要是研究外部物质世界的规律。

我好几次说到:也许多少年后的某一天,你们想起了在我的课中听到过的某句话,忽然大有所悟。我的亲友中有个中科院毕业的博士,她的身体和性格都不好,在八年前我就开导过她,但是对她一直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去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她开始主动尝试养生修道,言行举止好像换了一个人,现在她在这方面做得比我还虔诚还投入。

你们从小到大学的都是怎么“观物”,以后我教你们怎么“观心”

我们倒是可以借助西方理论对心神做一些形式上的类比和说明,六大理论对应解释生命原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拓扑论……

上堂课提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接着解释:

儒家的最高境界叫圣人,比如我们常说文武圣人(文圣是孔子,武圣人是关公),还有封建社会称呼皇帝为圣上。

阴阳的运动变化多端不可度测叫做神,神的表现和作用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原则叫做圣,相当于我们说法无定法,凡事随机应变,有很大的灵活性,相当于哲学中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子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所谓圣人的境界。

我以前提到过道家的仙人、真人、至人。那么我们做人应该把握在什么分寸呢?

上堂课讲神游于阴阳之间时我曾提到:做半仙最好了。

因为芸芸众生大多是俗人,而其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不俗的人,推动着这个社会的进步,这些人都是半仙半人或者说半佛半人。如果大家都达到了半仙或半佛的境界,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全民高素质的幸福社会,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纷争。如果大家都是神、仙、佛,那么这个社会就不需要再进化了,那将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社会生活。

用儒家的标准也是一样:我们做个健康快乐的常人就行了。

佛家所谓“佛性即是自性”,所以人要靠自度。

道家所谓“平常心是道”,庄子甚至说道在屎尿

禅宗所谓“身同俗而心超凡”:即使你已经开悟已经得道了,你的肉体生活还是落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中 ,你的日常生活是和老百姓一样的: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生气了要骂人。一样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不同的只是你以前是以幻为真、身心俱动,而现在你能以超脱的心态对待这一切。

 

我原来没有这一课的计划,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养生只是间接的关系。之所以插进这一课,是因为上周末与刘博士到灵隐寺访友,受到一件事情的触动。叙述:

上周末到灵隐寺访友,遇大学生交谈之事……

小阁楼听小止观(天台宗),我身边有个青年人。

快结束时,讲经者提到有人认为此经是伪经。旁边有个胖胖的中年妇女,说她认为小止观是最好的。我告诉她:经无真伪,也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方便法门,各行方便,你读后开悟了对你来说就可称真经好经,对你没有作用则是寻常文字。真正的佛法,也称为禅,是没有文字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说:我有正法 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里佛祖所传的就是真正的佛法。迦叶尊者就是禅的初祖,而后传至二十八代达摩祖师,达摩在一百多岁的时候把佛法传入中原后,产生了八大派别,禅宗、天台、华严、法相、净土、律宗、三论、密宗, 其中禅宗就是达摩真传,禅宗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传到慧能是第六代(有本书叫《六祖坛经》),然后又分为五家七宗: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临济下又有黄龙、杨岐两派……

很多宗教都说自己是最好的,并且极力排斥其它宗教,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由于不同文明和不同信仰的冲突引起。真正学佛之人,应该有大海、天地、宇宙一样宽大的眼界和胸怀,能够包容一切

这里我想说几句话:对老师或师傅需要有一定的尊敬这是对的,做学问开始一般都需要有老师或师傅指点,特别是学佛需要有缘分的师傅指点。但是你们不要局限于某一个师傅,更不要迷信什么权威,否则你们的学识、心胸和眼界容易受局限。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佛也是一样,佛在你自己心里,不在外面的寺庙里,更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佛像。所以佛学有“见佛诛佛,见魔诛魔”的说法,你甚至可以呵佛谤祖,佛要向内心求,不是向外求。观音菩萨化身说“求人不如求自己”的故事……

听完经出来在旁边的小饭店吃饭,过一会他们师徒几个也正好来这里吃饭,于是闲聊起来。原来那个小青年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因看不透现在研究生给导师做廉价劳动力而打算出家

我看他的观念有偏差,决定指点他一下,就以中隐在世的道理,结合他的实际情况,从佛道儒各家的角度做了解说。因为晚上八点钟家里还有人过来找我看病,所以我的思维和语速很快,甚至对方来不及反应,这就是潜意识的思维神妙无穷

那个大学生很吃惊,大概他看我既不是出家人也不像个出家人,想不到对他迷惑的问题阐述得深刻又全面,而且思维和语速之快似乎他前所未见,向我索要名片。我说没有名片,于是告诉他我的网址(第一堂课时我也告诉过你们的) www.sun0moon.com 那个法师倒是挺时尚的,递给了我一张名片,小青年说他师傅还有博客。

 

我已经讲了十堂课,一直想知道你们是否有所理解和收获,也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思想和观念。我们今天就以这件事为话头,进行一场互动和辩论,大家可以调动你所有的知识和见解畅所欲言……

一、你认为这个大学生是否应该出家?

二、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点: 不应该出家。我认为:首先这个性格上有缺陷: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出家,那还叫男人吗?其次,遇到这样一件事就出家,岂不是天下人都成和尚了?那么谁来从事社会生产?谁来养活老人小孩?谁来生儿育女繁衍社会?如果都断子绝孙人都没有了,那么佛法还有什么用?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修的,而且要先经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最好是历经劫难,才容易看破红尘看空色界。

那么遇到这种事怎么办呢?我上堂课不是讲到过一头驴子掉进枯井的故事吗?思维不要钻进死胡同,你还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个事情: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也许你的理论知识学得已经不少了,这样做正好可以弥补和锻炼你的动手实干的技能,也许你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件事其实还可以有多种思考角度:你的学业还没完成,还处在“潜龙勿用”的阶段,你有真本事的话自然会有“飞龙在天”的那天,事物都会按自己的逻辑和顺序发展;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读作bi,去声)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是真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的,你就当做对自己身心和意志的锻炼。

比如我,十年前我是锄禾日当午的农民,种地拉车挑大粪,其中辛苦远非你们能想象,去年我还在做泥水匠自己动手在乡下家里干装修,现在站在这大学讲台上说这些最高深的空玄妙道,过两天可能又给人开方治病救人性命。道就在现实生活中,所谓“语默动静皆合道,行住坐卧都是禅” 

课后补记:

开始互动环节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时间,大概离下课还有九分钟,我估计可以回答三个问题。开始学生们还比较拘谨不敢发问,我启发并鼓励了一下才开始发问。结果提问的人还真不少(大概有七八个人),有的人还连续提了好几个问题,总共大概提了十几个问题,就同一个事情提这么多问题,各个角度的发问都有。好在我知识储备丰富,功底深厚,潜意识和易经的思维发达,语速和思维飞快,临场发挥非常出色,在下课之前正好回答完所有问题,速度很快且恰到好处,而且有些回答风趣幽默,引得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今晚外甥女也去听我的课了,回来后与妻子聊起今晚讲课的情况,让外甥女给我的讲课部分和互动部分分别按百分制打分,她说讲课部分 75 分,互动部分 95 分。因为外甥女和这些听课的大学生属于同龄人,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比较接近,所以给我的互动部分打了高分,讲课部分可能她不是完全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