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第五节、气血是大类的定义

 

气血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甚至普通百姓的口中也经常听到,但是,普通民众未必真正了解其含义,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会弄混淆。比如,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甘肃省卫生厅长倡导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来治病,其中的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竟然说“督脉主气,任脉主血”。

这个回答犯了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错误。我可以肯定而明确地告诉大家:督脉主气固然没错,任脉也是主气的。很简单的一条就可以判断:经(络)是气的通道,或者说气行走于经(络)中,而脉才是血的通道,或者说血是行走于脉中的。

任脉、督脉虽然都有个“脉”字,但是它们可不是脉,而是真正的经,而且是人体经络的两条主干道。其中,督脉是人体六阳经(手三阳足三阳)的总汇,总督人体六阳经,对应于六腑;任脉是人体六阴经(手三阴足三阴)的总汇,总督人体六阴经,对应于六脏。既然是经,当然是主气的,只不过督脉主六腑之气,任脉主六脏之气,而六腑属阳,六脏属阴。

要对气做一个精确的定义比较难,中医也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考察中医的理论体系,只能大致概括出古人对气的性质和特点的一些描述:气是阳性的、功能的、动态的、无形而有用的,它是在经络中运行的。另外,根据气的不同性质和功用,古人又把它分为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

正因为气是无形的,不能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到,所以西方医学体系中是没有“气”的概念的,同样道理,西医当然也不承认经络的存在,因为西医需要“眼见为实”。其实我们可以用很简单的问题反问西医们:你们看见空气了吗?你们看见电磁波了吗?你们看见万有引力了吗?

相对应地,古人对血的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是:血是阴性的、物质的、有形的,它是在脉中运行的。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一点:古人所谓的“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相当于人体中物质性的这一类东西,不同于西医中“血液”的概念。

我们知道,组成人体的具体组织器官和功能有很多,但是中医只是把人体的全部内容分为气和血两类。可见,气和血是一种大类的定义,而不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把这种定义方法扩展到其它领域,相当于哲学的物质和意识、物理学的质量和能量这样的分类方法。

其实,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它在中医领域的运用只是一个方面。

那么,气和血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中医描述气血的关系有一句话很经典,基本可以概括气血关系的实质。这句话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说,气是血的统帅,是血的导向和动力,引导和指挥血的运行,血则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因此自然地又引出另外一句话,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就是气顺畅血流才能顺畅,气受阻碍则血流也要淤滞了。

中医的这种描述比较抽象比较文学化,那么,从西方生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呢?也比较难以解释,因为西医没有气的概念,它只认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和循环,是由于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见得!

王唯工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1969年因为对中医感到兴趣,放弃了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而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曾经在梁冬主持的国学堂节目中详细地讲解过这个问题,其中提到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体天然的心脏功率只有一点几瓦,却能很好地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人工心脏的功率有二十几瓦甚至三十几瓦,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效果却远远没有天然心脏那么好!原因何在?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气”的作用!

他说,整个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协调一致的,好比一个交响乐团,有个乐队指挥调节所有乐手的演奏,使其步调一致。怎么说呢?人体血液的循环是一种脉动,而不是匀速流动,心脏维持血液压力和流动是通过收缩-舒张的方式进行的:当心脏收缩的时候,同时有个信息(气)发送到人体所有的动脉血管,让它们舒张做好接收血液的准备,这样心脏就能以很小的压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相反,当心脏舒张的时候,有个信息(气)同时发送到全身的静脉血管,让它们收缩以便血液回流,这样心脏就能以很小的负压让全身静脉血回流。但是人工心脏呢?它就像一台抽水机(水泵),以一定的压力匀速地把血液压入血管,并不能得到全身血管的同步配合,所以需要更大的压力。看来,造物主经过几百万年几亿年的实践、摸索和改进制造出来的东西,比人类几百年的技术要精巧高明得多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气”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医所谓的“气”到底是什么呢?

气其实是一种信息,相当于西方生理学说的神经脉冲,神经脉冲也是需要有传递介质的,这就是中医说的“血为气之母”。如果把我们现代社会的物流业比作血液循环,那么,“气”就相当于信息流,经络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

中西医对血液循环的这种不同认识,在临床运用中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说人体有淤血,西医用的肯定是抗凝血因子,中医则用“理气活血”,即除了活血药物,还需要配合理气药物,某些时候甚至后者更重要。

依据这样的气血理论,在中医临床运用时,就要注意从整体上看,这个人到底是气(功能)的问题还是血(物质)的问题?如果是气的问题,是气的虚(不足)还是实(有余)?如果是血的问题,是血的虚(不足)还是实(有余)?或者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如果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其比例和平衡如何?

这种判断,在望闻问切中都有体现,比如肥胖的人常常出现形盛气虚的情况,即物质有余功能不足,在脉象中表现为左手脉实大右手脉弱小,或者双手脉都沉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