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 页    返回 目 录

 

二、 预论·太极阴阳模型

 

    为了论证主题,我们先对有关太极阴阳理论中八卦、64卦的来源和生物学中关于氨基酸的知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般解说《易经》都从河图洛书开始(请看附图12)。但我这里并非就《易》论《易》,而是用《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现代科学问题,所以重点从太极生化入手,河图、洛书只作简单介绍。

传说大禹治水时,没法解决数学问题。于是上天相助,黄河里浮出一只老龟,背上驮着的就是“河图”。洛书是洛河里跳出一只马,背上就画着“洛书”。所以叫做“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种传说并不可信,多半属于杜撰。我以为这是古代中国哪位无名数学家的杰作,假托神的名义,以达到流传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很多,如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就预先埋下一个石人,上面刻着“大楚兴,陈胜王”,以使民众信随。许多帝王也常自称其母“梦龙而生”,一些宗教组织也往往以神意蛊惑民众,这些都是惯用的伎俩。因为中国人信神而不信人。还有最近李洪志的法轮功,“神医胡万林”等。

河、洛中都是用空心白点代表奇数,实心黑点代表偶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只是沿袭的一种用法,并无什么内在联系。但是它的数字排列却大有讲究,洛书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假如把这些数字按此方位排好,会发现一个规律:横、 竖、对角线上的数字相加,所得都是“15”,体现了中庸思想和数理的平衡。

河图又是另一种排法,而且多了数字“十”,它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是五居中央——这大概就是中医“五为土居中”思想的来源。先前占卦用的蓍草数目是五十根,就是河、洛数之和的平均数,也是一种中庸的取法。

 

我们来看下面的五变图(请看附图6)。第一图叫太虚图,画的是由素组成的负宇宙(这个素不是化学中的元素)。也就是现存宇宙产生之前是一片“质量的海洋”(不是通常说的“能量的海洋”),实则为暗物质的海洋。这种暗物质有可能是中微子及电磁场、力场之类。第二图叫太极图,画的是素中产生了一个能量点。也就是无形的宇宙质量海洋中产生了有形可见的能量点,这个能点就是霍金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那个奇点。这个质点不断地把周围无形的暗质量聚成有形的天体。

所以从第1图到第2图叫“无极生太极”。第3图一般人都知道叫两仪图,画的是阴阳两种性质的东西(物质和能量)在宇宙中相互存在相互转化消长,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穷层次中的阴阳互存互化。

从数学上来说,第1图是代表数学上的“0”,什么也没有,但什么都含于其中,也叫做太始。第2图是“1”,也即太极。第3图就是数学中的“2”,也称太易。从第2图到第3图叫“太极生两仪”。第3图描述的是一种性,也就是宇宙间只有阴阳两性。我们注意到第3图的阳中有阴点,叫做少阴,阴中有阳点,叫做少阳,也就是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外)”。

假如阴阳中再各分阴阳,这就到第4图,它描述的是一种“位”,类似于数学中的直角方位坐标。为了简便和直观,第4图和第5图用符号来表示。至于这两图中的阴阳性质,古人是根据观察和经验来规定的: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为什么如此规定下面另述),所以从第3图到第4图叫“两仪生四象“。第4图在数学中是“4”,也叫作太初

假如四象中再各分阴阳,就得到第5图八卦图。这幅图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农村里把它挂在大门上,用以驱鬼避邪。韩国的国旗上印的也是八卦符号,大约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为唐朝的时候,中国的版图曾到达那里(当时叫“高丽”,那里可能生产人参。所以农村里有时又把东北人参叫“高丽参”,大概源于此)。不过,韩国国旗上只是“乾、坤、坎、离四正卦(即、天、地、水、火),而无兑、震、巽、艮四隅卦。从第4图到第5图叫”四象生八卦“,第5图相当 于数学中的“8”,也叫太素。

八卦图中隐含着一种顺序,这种顺序刚好符合二进制规律。它的顺序是: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就是说按照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即阴中分阴阳,阳中分阴阳,共分三次。这样最后得到的八卦图是一种数学上的二进制顺序,这反过来可以证明上面的这种分法确实是宇宙万物衍生的途径和遵循的法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以细胞的分裂作比喻。人体细胞分裂50代,每代寿命约为25年,所以人的天命约为100 250 岁。人体衰老主要就是由于细胞在每一次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使遗传密码或者DNA的复制出现一些错误,因此细胞的分裂次数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

得到八卦以后,如果按以上原则继续分下去,再分三次后——即从太极开始共分6次,就得到64卦,我们看64卦衍生图(即宇宙衍生图,请看附图29)。64卦还有另一种来源叫“八卦相荡”:把两个八卦图叠在一起,其中一个不动,另一个按逆时针方向(左)转动180°;然后回到原位,再向右转 180°,即按太极图中的“S”线顺序,这样得到的64卦与前所得相同。虽然变化方式不一样,其实质并无区别。

看以上各图的时候,我们规定数学特别是几何图形中通常所用的阴影在太极图代表阴性。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太极图中的方位问题。略懂《易经》的人都知道,八卦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刚好与现代地图的方位相反。成语中的天南地北一词就是来源于此,因为上为天为南,下为地为北。其它的来源于《易经》文化的词语俯拾皆是,如“变卦”是“卦变”的衍生,“冲动”原意是十二地支“相冲则动”。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刚好相反的方位呢?其原因在于中国人是根据“面南背北”的方位来观察定位的,这与中国人的阴阳对应思想有关,人体前面为阴后面为阳,面南背北则正好以人体之阴对地理之阳(因为中国是南方热) ,《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万物都是背对着阴、怀抱着阳。我们知道:背是阳、怀是阴,即万物都是以阳对阴、以阴对阳。“冲气以为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阴阳之间以各自释放出的气相互沟通而达到平衡。

西方地图则以地轴为方向定位的,地球的北极为上,所以他们是面北背南来定方位的。

我们假设有一个古人站在中国地上,并在脚下铺一张纸,面南背北左东右西站好,再把方位写在自己脚下的纸上,这张纸上写的方位正好符合八卦图上的方位。如果让这个古人转体180°来看地球,就是面北背南,左西右东,则与地图方位一致, 所以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现代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是跟从于俯视地图的思维习惯,其横轴是从左往右划,即从西往东画。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实质也是从西往东,这一点上与今人实质是相同的,而这正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我们假如把坐标系中的横轴掉转180°,使之符合于古人的书写习惯,同时使之符合于八卦的方位。再根据古人规定的“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定义来建一个模型,将会得到一个惊人有趣的结果:我们发现古人的那一套既符合自然原理,又符合数学原理。

我们来看附图5,它把数学中的坐标和八卦的方位合画在一起。

1、在自然界中,太阳东升西落,所以东为阳,西为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所以东南为阳中之阳太阳,西北为阴中之阴太阴;东北为阳中之阴为少阴,西南为阴中之阳为少阳。

在“八卦、地支与节气图”中(见附图19),这种符合更加精确,我们来看:立春位于东北,地支为寅,其所对应的卦为“天雷无妄”——天下有雷,雷动则万物生。春分位于正东,地支为卯,其所对应的卦为“天火同人”——天下有火,春气至盛,接续夏气。寅卯在五行属木,五气为风,风性亦为动,动主生,故曰春生。立夏位于东北,地支为已,其所对应的卦为“天泽履”——天下有泽,泽被则万物长。夏至位于正南,地支为午,其所对应的卦为“天风姤”——天下有风,夏气至盛,接续秋气。已午在五行属火,五性亦为火,火性炎上,上主长,故曰夏长。立秋位于西南,地支为申,其所对应的卦为“地风升”——风息于地,是为收藏。秋分位于正西,地支为酉,其所对应的卦为“地水师”——水入于地,潜藏之象,接续冬气。申酉在五行属金,金性肃杀,亦为收敛之意,故曰秋收。立冬位于西北,地支为亥,其所对应的卦为“地山谦”——山沉地下,深藏之象。冬至位于正北,地支为子,其所对应的卦为“山地剥”——山复现地上,剥去覆盖,是为冬气渐尽,接续春气。亥子在五行属水,水性趋下,亦有藏之意,故曰冬藏。

上面四季对五行,还有“土”无对应。其实在古人的划分中,时序共有五季,还有一季叫“长夏”,五行属土,居中位。在“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叫“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临子,土旺四季”。一年360天(约数),如果分为五季,则每季为72天,土季的天数隐含在四季中。即在每季末各18日,合为“土季”。另外,古人关于节气(时序、气候)的论述中,认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就是说,五行轮一遍成一候,历经三次变成一气,历经六气之变为一时(即一季),四季组成一年,这是常识。

所以,一候为5天,一气为15天,一时为90天(三个月),一年360天,这种分法是为了便于把时序纳入整个思想框架来研究而采取的“约分法”——小学生都知道一年有365天多5小时4846秒,但是,中国的思想是一种大体的框架,所以,这并不影响研究的正确。

2、在古人的定义中,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左上阳中之阳为太阳,右下阴中之阴为太阴,左下为阳中之阴少阴,右上为阴中之阳少阳。

3、我们看坐标中横轴和纵轴的箭头方向可知,左上象限为正正,右下为负负,左下为正负,右上为负正。假设正为阳,负为阴,也就是左上为阳阳(太阳),右下为阴阴(太阴),左下为阳阴(少阴),右上为阴阳(少阳)。这既符合自然界的实际,又符合数学中的性质,三者是一致 的。我把三种属性画入同一图中,称之为“自然、八卦方位、数学三合一”图(请看附图 5 太数理合图)。

也就是说,太极阴阳理论中关于上下左右阴阳性质的定义,非常符合于自然真理。以“—”代表阳,以“- -”代表阴, 由下往上叠,“ == ”为阳中之阳太阳,“= =”为阴中之阴太阴,以原点“0”为中心向外看,这正是“四象图”(请看附图 5 )。

四象生八卦和八卦生64卦前面已解释过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64卦图中的规律,知道了这个规律,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也能很快地、准确无误地默画出64卦。我们仔细地来看64卦衍生图(请看附图29 ),除了其中有无比精妙的规律外,还可得出一个与“宇宙大爆炸模型”惊人吻和的结论。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三个问题为:① 八卦和64卦为什么是这样的秩序?② 《易经》为什么只推到64卦,即变6次?③ 太极图为什么往左先转 180°后往右转180°形成一条S线?这条“S”线又称为阴阳线,非常地重要,各门派的修练者修的都是这条线,下文另论。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绝不会无缘无故这么做的。第①个问题,八卦或64卦的秩序连起来,是一条“∽”,好象把英文字母“S”逆时针转90°角。这样排至少有两个原因,甚至还有更多更必然的原因,后文论述。 A、这样排符合二进制规律; B、这样的位置以原点为中心的每条对角线两端的对应点坐标相加都归为“0”,也就是说从“0”(无)中生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无中生妙有”。这万事万物只有阴阳对立的两种属性,如果把它们加起来,最终化归为无。

第②个问题,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都可以而且只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也就是说2n=64已经足够描述宇宙间的所有事物。拿人来作比喻,就是:胎儿、幼童、青少年、壮年、老年、死亡。用玄学术语来说,就是:胎养、长生木浴、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空。本文的论点如果正确,则许多论题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氨基酸的密码有且只有64个,也是一个证明。又比如,人的大脑分化也为六个阶段,相对地有六个解剖结构: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再比如,化学元素的形成,也是分为六个阶段层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六个阶段: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第③个问题,为什么先往,180°?老祖宗认为:天道是左旋的,就是说假如我们按八卦的方位面南背北站在地球上,地球是往东(即左)自转的。不但地球如此,太阳系也是左旋的,地球是左旋的,银河系也是左旋的,现宇宙也是左旋的,DNA分子也是左旋的,原子的核外电子也是左旋的。左旋是宇宙从无到有(也就是阴进阳退)的衍生过程,转180以后,正宇宙生长结束。假如右旋,宇宙就从有化归于无,即负宇宙的生长过程,(请看附图 14 )。但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并非这个变完再那个。只有这样的秩序,这样的旋转,宇宙才能维持现在的平衡。按以上模型可以推论:宇宙间万事万物有阳必有阴与之相对应,有正必有负与之对应,否则就不能平衡。

不但太阳系、银河系是左转的,宇宙也是左转的。只有这样的旋转结构,才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古人把两仪图画成左旋是有其内在的道理的。

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旋转的自然物系(包括宇宙自身)必定是铁饼状的。这里的铁饼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整体扁平,二是中心厚、往外缘逐渐变薄。

这个问题的证明,同时也连带证明了另一个问题:宇宙间的自然形状只有椭圆。

1、一个自然的物系,只要它是旋转的,必定是椭圆的,而且是以旋转面为长轴,旋转轴为短轴,这是圆周运动的离心作用引起的。而且物系内的组成单元之间越松散、越稀薄(距离越大),则离心率越大,也就是越扁平。

但是这个离心率的值必定是在0<е<1之间。如果е=0则是正圆,也就是说,物系不旋转,但是它不可能稳定地存在,因为引力会使之收缩。如果е=1,则是抛物系,这必须有一个外力的作用(但是宇宙系统并没有外力),而且不能闭合。如果е>1则是双曲线,这时,时空反向翘曲。如果е<0呢?是否为虚时空?

2、因为越到外缘,旋转的线速度越大,离心作用越强,因而越松散稀薄(距离越大),越扁平。相反,越往中心则越厚,接近于正圆,也就越处于静止。我们对照离心率的范围来看0<е<1,也就是越接近中心,则越接近离心率的左端点0,即无极。反之则越接近右端点1,即太极。

    椭圆是一种循环的图形,它是由虚实两个焦点的合力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形成的轨迹。循环是宇宙间可以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人体、自然界、宇宙都是如此。我们用数学中的反证法和类推法试想一下,假如人体中的气血、物质和能量不循环,那会怎么样?假如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不循环,那又会怎么样?宇宙就能不循环吗?假如宇宙是不循环的,哪里是它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实际上宇宙应该是无始无终的,起点即为终点,做循环往复的运动,这过程中保持着质量和能量的精确平衡。

 

    据《钱江晚报》的一条短消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证据,可以证明宇宙是椭圆的,而且通过运动保持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精确平衡。

我们知道电子是负的,但是科学家发现了正电子:它与电子相遇湮灭为无。推论到最大处:有一个现存可见的阳性(能量态)宇宙,必然还有一个阴性(质量态)的不可见宇宙与之对应平衡并转化。

我们来看64卦衍生图(请看附图 29),先看它中间的两仪图(请看附图3 )。空白者为阳仪,阴影者为阴仪,阳仪代表有形可见的能量宇宙,阴仪代表无形不可见的物质宇宙。本文所言及的物质,概指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暗物质,这是无形不可见的。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物质,实质是携带能量聚集成形体的暗物质。我们发现阳仪中有一阴点,而且正处在“乾”卦和“姤”卦的位置(“姤”的卦象是一阴初生)。这一阴点,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初的奇点(质点),这个点在旋转过程中不断吸收阴仪中的质量,质量逐渐减少而聚成有形的天体,这正是两仪图逆时针左转将会发生的情况,也就是宇宙从无到有的大爆炸过程。

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太阳的寿命为 100亿年,它现在的年龄是50亿年。因为太阳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三代天体。我们假设可见宇宙从化生到湮灭的过程的寿命为 360亿年,它现在的年龄90亿年,即四分之一“临”卦与“同人”卦所处的阶段,这是宇宙阴阳相对平衡的阶段。再发展下去,不可见的阴性宇宙(质量)越来越大,可见的阳性宇宙(能量)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中,有形宇宙中的一些物质,同时也逐步化为能量,这就是图中阴仪中的少阳。

再过90亿年宇宙发展到“复”这一卦。这时阳已尽,阴已全,且阴中已生少阳,宇宙处于阴阳临界状态,它将沿S线往回走到“姤”卦。我们看到,阴中之阳少阳这个点处在复卦与坤卦之间。“复”为一阳来复,“姤”是一阴初生。接下去的90亿年,就是负宇宙(阴性不可见宇宙)发展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正宇宙(现存宇宙)逐步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阴中的少阳这个能量点开始。我们这里提到的正、负宇宙,是根据习惯把现处的可见宇宙称为正宇宙,不可见的(质量)宇宙称为负宇宙,这只是一种人为的习惯性规定。

我们要注意区别阳、阴、形三个字的含义,其中阳为能量为动而可见,阴为质量为静不可见;形为阳所聚成的形体体积(比如天体及万物),这是阴阳共存形气相合的阶段或者说状态。《内经》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生命乃绝”之语。纯阳纯阴是不可见的,假如我们现在生活在负宇宙中(即不可见质量宇宙),则全化为阴气(暗物质)了。而这形与气的分界线就是太极图中的“S”线,如果穿过这条线,就可以到另一宇宙时空中。这条“S”线的中点在坐标原点,原点可以理解为空即“0“,也可以为“1”,真正的文章和奥秘都在这“0”与“1”之间!另外要注意气有阴气和阳气,前者为暗物质,后者为能量流。这就是各门各派修炼家“成佛成仙”的科学依据。这也是为什么道家讲究守“一”,而佛家重视“空”。

现在我谈一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在画“四象”时把“少阴”和“少阳”的位置画反了。提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觉得诚惶诚恐,老祖宗的镇国之宝已经传了几千年,屡战屡胜。而我接触《易经》不过短短几个月,但我想既然是做学问,必须尊重事实,必须有勇气。

我们来看:①两仪图中,阳仪中阴点是在阳极的“乾”位之右产生的,称为少阴,处于坐标中右上位,而四象图中右上位画的是少阳。同样,阴中之阳处在“复”卦的位置,而四象图中画的是少阴。这是一个基本性的矛盾。②按八卦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左下为东北。东为巽木,北为坎水,而八卦图中画的是东为离火,北为震雷。同样,右上为西南,南为离火,西为震雷,而八卦图中画的南为巽木,西为坎水。这不符合阴阳理论对自然界性质的规定。③“姤”卦是一阴初生,但我们看它的卦象其阴爻在最下,这不符合“阴生于阳,阴在阳之内”的规定。按这个卦象是“阴在阳之外”,而“同人”卦的卦象却符合“一阴初生,阴生于阳,阴在阳之内”的定义,我们看它的卦象。 同样,复卦为“一阳来复”,但复卦的卦象不符合“阳生于阴、阳在阴之内”的定义,而师卦的卦象却符合,地下有水,水中有真阳。④祖宗这样的排法,是根据“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定得到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 :应该先规定上下还是先规定左右呢?祖宗可能是根据“天道左旋”或者“右者为尊”来考虑的。我认为上为天下为地,天地为尊,乾坤为门。所以应该规定:“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按这样的规定上左为太阳不变,下右为太阴不变,上右为阳中之阴少阴,下左为阴中之阳少阳。

也就是说可以“泰左否右”之线为轴,把左下16卦翻到右上角,把右上16卦翻到左下,就是把这右上角内和左下角内的所有卦的初爻和二爻换个位子,这样刚好能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修改后的64卦衍生图(见附图 30 )。

但是既然老祖宗的法宝几千年来都很灵验,必然有它的深奥哲理,且它已形成一个完整庞大的体系。如此一改则整个系统都要做修改,会打乱二进制顺序和“S”线的方向。故这个问题暂且扔在这里,还是按老规矩继续研究。

上面所介绍的仅只是先天八卦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是易经中的科学部分,讲的是数理生化的内容,据说是伏羲所作,以自然界的八种基本现象为推演的依据。这八种现象就是众所周知的“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叫做“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是易经象数部分,相当于数学中“2 ”的系统。后天八卦是以八个方位和时序为推论的依据,并由位推到人伦的父母男女,而且分出“长少”,定出相对应的位置。

这就是易经易理的起源,是文王所作,叫做“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乎艮”。 翻译出来就是:“帝”(可能是指万物吧)出生于立春,长齐(叶子?)于春分,显现(果实?)于立夏(古之“见”字通假于今之“现”字),被收割于夏至,喜悦于立秋(古之“说”字通假于今之“悦”字),瑟瑟颤抖于秋分(战者颤也),老化于立冬(劳者老也),潜藏于冬至(成者沉也,潜藏之意)。这段话至今没有明确权威的解释,上面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所做的解释,是我自己的杜撰。本书中除了用于解释的引用,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几是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后天八卦,相当于数学中的“2N”系统。这是易经中两个不同的推理系统,这两个系统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先天卦是以几何数的形式,按“2n”规律演化,即:01248163264——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 。而后天卦对时序方位的规定,是按“2N”规律进行,即:124681012。如一岁、二?四时、六气、八方、十?十二月。周天共360度,能被后天数整除,而不能被先天数整除。但它们有一个交合点,这取决于N的取值。当N12时,2n =2N;当N3时,2n =8N4时,2N=8N5时,2n =322N=10;当N6时,  2n =642N=12N4时,2N=8    2n =16。这里的8,就是春、夏、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24 减去 8 等于 16 节气=24                             

也就是说,当N的取值为12时两个系统相同,接下去按不同的步调演化。

宇宙到底多少年龄?一种算法是,按宇宙走一个阶段的时间算。6是老阴,9是老阳。根据太极阴阳的思想, 6+9=15亿年。太极图由内到外分为六个阶段层次,由此我们可以计算:15×6 = 90亿年,这是宇宙所经历的时间的四分之一(因为实际观察表明,它现在处在中间临界阶段)。那么,整个宇宙循环一周所需的时间应该是:90×4 = 360亿年。宇宙走一卦大约为360亿年÷64卦≈5.6亿年/卦,它循环一周为360亿年。阴阳仪是同步转的,阳退的同时阴就进了,只不过某一时刻或阶段谁来做主导的问题。按太极阴阳规律和64 卦顺序就可以预测宇宙的发展变化趋势。因为64 卦衍生图(请看附图29 )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当然宇宙的变化也逃不脱这个规律。假如用来测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只不过每走一卦的时间不是5.6亿年,而可能是5.6 万年,因为人类的出现时间与宇宙的产生时间要作对比。至于为什么以“亿年”为单位,需要另外论证。《皇极经世》中可能有更为准确的算法,是以“元、世、会、运”为单位,其中两个重要的基数是3012。我也没有看过这本书,上面的推算是我自己想象。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1999826日的《钱江晚报》22版“探索·挑战”有篇文章,题为《宇宙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小标题为“未来,宇宙将向何处去”。其中最后一段摘录如下:

宇宙膨胀还在加快的问题不仅与宇宙的年龄,而且与宇宙的未来密切相关。宇宙是否会在某一时间转为收缩,或缓慢地持续膨胀及加速。根据所走的道路不同,未来宇宙的样子也就完全不同。就收缩的宇宙而言,反复合并而出现的巨大黑洞,最终导致大坍塌,返回到“无”的状态。另外就持续膨胀的宇宙而言,星体也会全部死亡,黑洞也会蒸发掉。

宇宙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呢?是90亿年、115亿年、150亿年呢?还是哪个都不对呢?围绕着宇宙年龄问题的争论还没有得出结论。预计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在积累更精确的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五年以后有望得出宇宙年龄的最终结论。

上面两段话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宇宙收缩,最终的结果是会回归到无的状态。而根据祖宗的思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伸缩、反复、循环是最符合自然结构的形式,因而可能性也最大。如果承认这一点,也就是承认宇宙的归宿是“无”。既然归于“无”,为什么不可能“始于无”呢?既然都是“无”,为什么又不承认世界是虚幻的,“心即是物”呢?

写到这里,顺便谈谈另外三个著名的问题:①化学中有一个“熵增原理”,它表达这样的内容:孤立体系中,过程总是自动地往熵值增大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孤立体系的自发过程总是往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进行。②物理学中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有一质量守恒定律,物理中还有一个动量守恒定律。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定律归结为“质能守恒定律”来领会。③天文学中有一个“宇(宙对)称守恒定律”。

以上三个问题,都 可以用这幅“宇宙衍生图”加以解释(见附图29 )。我们对照图来看:①从图中心的两仪到外缘的64卦,宇宙体系的“混乱度”逐级增加。虽然体系复杂程度增加,但有两点始终没有变:

A、    组成物为阴、阳两性(相当于质量与能量),此二者互相依存。

B、衍生规律为二进制。

②从图中心到外缘,虽然越往外则复杂程度越增加,但若是把所有对角的部分加起来,其总和仍为零,即总的质能是守恒的。现在西方最前沿的天文、物理学家也都提出了这一规律。

③我们从图可以看出,这幅图(也即宇宙衍生图)是严格地以原点为中心对称的。这个图中包含很多精确的规律,我们可以随便地指出一些来作说明。只要记住两个原则,就能轻易地把太极阴阳64卦图熟练地玩弄于掌上,甚至可以这样吹牛:天地阴阳、宇宙万物,尽在我掌中矣!我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古人有一种掌上八卦,就是把八卦图搬到左手掌中。大致内容是: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九节代表九宫八卦,中指的中节为中宫太极,其余八节分别按八卦方位代表八宫各卦,这就布出了一个掌上八卦图。

京剧中诸葛亮右手摇羽扇,左手拇指在中间三个手指的节上那么动来动去,就是用掌上八卦在掐算。故能够“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好一副“道将”风度也。

原则一:这个图是通过太极分阴阳,然后阳中分阴阳,阴中分阴阳,这样经过 6次分裂得来的,即26=64

原则二:变化过程中遵循“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定。这个图如果以坐标原点为中心去看,横竖颠倒到处都充满规律。

举例来说:①第一变是太极生两仪,根据左为阳右为阴的规定,左半圈内所有卦的第一爻都为阳爻,右半圆内所有卦的第一爻都是阴爻(爻位是由下往上或由内往外或从右往左数)。第二变两仪生四象,根据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定,左上角内(即从“乾”到“临” )的所有卦第二爻均为阳,左下角内(即从“同人”到“复” )的所有卦第二爻都为阴(这所有卦是包括内圈的五画卦、四画卦、三画卦和二画卦,及单画的阴阳仪或断连线)。同理,右上角内第二爻都为阳, 右下角内第二爻都为阴。同样根据上阳下阴的规定,对四象中的卦可以再各分四次。

举左上角内来说:从“乾”到“泰”内的所有卦第三爻都为阳,从“履”到“临”内的所有卦第三爻都为阴,这是第三分。从“乾”到“大壮”第四爻都为阳,“小畜”到“泰”第四爻都为阴,“履”到“归妹”第四爻都为阳,“中孚”到“临”的第四爻都为阴,这是第四分。“乾”和“夬”第五爻为阳,“大有”和“大壮”第五爻为阴,这是第五分,“乾”卦第6 爻为阳,“夬”卦第6爻为阴,这就是第六分。左上角内的其余卦也同样分法,其余三个直角内也按左上角内的分法。

②按图中“S”线的顺序(即从“乾”左转到“复”,再回到右上“姤”转回到“坤” ),每一圈的最上爻都是阴阳相隔。

③所有排在对角线上的卦都为互卦(即阴阳互补)。

④把6 画卦分为三画的内外两卦,可以发现,沿S线顺序,内卦是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每八个递进一次,而外卦是按以上同样的顺序一个一个地递进。

64卦中初爻是阴阳隔32 个,二爻是隔16 个,三爻是隔8个,四爻是隔4 个,五爻是隔2 个,上爻 是隔1个。

⑥如果用“0”代表阴线,“1”代表阳线,再把卦竖过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个图完全符合逻辑代数(即计算机语言)中的二进制规律,实际就是二进制代码(仍然沿“S”线顺序)。而且符合从“坤”到“乾”阴增阳减,从“乾”到“坤”,阳减阴增的规律。例如,从坤开始往右转:坤000000,剥000001,比000010,观000011……一直到姤011111,再回到复100000,一直到乾111111

⑦八个基本卦在各自所在的“宫”内,所处的位置分别为第12345678位。

以上是指64卦圆图中的规律。在64卦方阵图中(见附图 24 ),其规律是:从右下起点,往左分别按八个基本卦顺序排成下卦,往上分别排成上卦,两者组成六画卦。右下为乾卦,左上为坤卦,对角线上为八个基本卦。连线两边对应位置为互错卦。

看懂了64卦图中的这个二进制原理,再去解释计算机原理、潜意识和占卦原理就易如反掌,因为无论电脑、人脑、生物密码、原子结构、宇宙进化等等都是二进制的,宇宙本身就是二进制的产物。计算机的主要原理就是逻辑电路和记忆元件。电路是以“通”和“断”来代表“1”和“0”的。记忆元件是磁性器材的“空”或“满”来表示“0 和“1 的(即磁化与否)。比如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六级电路,它的每级通断状态就以开关的形式固定在64卦上,然后以每个卦代表一个键,敲一下“乾”键,六级电路全通,它就代表 “乾”字,它对应着一个记忆元件。因为“乾”已敲过一次,给它所对应的记忆元件通了电,记忆元件就记住了,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