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页

 

盛同学:谢谢你!

 

    你转发的这篇资料,很有水平也很专业。我认真阅读此篇并作针对性的感言,然后转载收录到自己的网站上去。

 

    秦兆虎的这篇答问说得很好!很多话正是我想说的,也是我正在做的,只是我人微言轻,而他能量大影响力大。

 

比如:

 

1、这种功名利禄观和为人处事的虚伪性,使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上洋奴或卖国者最多的国家。

 

钱塘散人: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不仅是近代、二战时期如此,眼下更是如此,中国的很多所谓的精英,“逢中必反、逢美必赞”,甚至成为“美狗、带路党”,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头脑和判断、基本的精神和人格。基于此种忧虑,我才写了以下这篇短文:力之强,不如心之王。

 

2、同一问题看多家观点,久之自明,切忌认定一家之言。

 

钱塘散人:这也正是我的感悟!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综合历史上所有各家中医思想而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实践,才能让中医真正地得到发展,才能让中医超越西医,也才能成为中医大家甚至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所以我写的书叫《中医全科论》。

 

3、有些老中医到了70岁也治不了一个杂症,一辈子只能开太平方,这样下去要少救多少条性命呀!

 

钱塘散人:我对此的感触也很深!因为在现实中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老中医,感觉非常的可怜又可悲!有一次我开的药方中炒黄芪 150 克,硬是被坐堂老中医改为 15 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让人想到那些考科举到七八十岁还没有中进士的前朝遗老。所以,我自己虽然是自学的而且没有行医资格证,但是从来不开四平八稳的所谓“太平方”,甚至非常反感这种做法辱没了中医的名声,并为此写过一篇短文:开方三不、用药四不

 

4、学医之路起步在医外,入门之后更要关注医外。中医大道至简不繁。

 

钱塘散人:是的!这两句话说得很好!!学中医,不能仅仅看中医学的书籍,必须要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特别是《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还有佛道儒各家的思想理论,这样才能弄清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哲学根源,归结到最根本处,中医确实非常的简单!所以我在《太极宇宙论》的扉页写的就是“大道至简”四个字。但是,只有深入以后才能浅出!要深入潜水才能浅浅冒泡。

 

5、中医从古至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秘方".真正的秘方其实就只是辨证论治,对症用药而已。

 

钱塘散人:这个观点十二分的正确!不,是万分的正确!!! 所以,我从来都是把整个原始病案(包括诊治过程和药方)公开!手写药方也工工整整让小学生都能认识!按照我的临床治疗效果,我经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病案都可做经典教案,如果想保密,我的很多自拟药方都可以弄成“秘方”赚钱。

 

6、医家本无派,庸人自扰之。

 

钱塘散人:秦兆虎思想正确,叙事平实,这也是我的风格。但是这句话的文采不佳,我给他改一下。因为不仅仅医家,各个领域真正的大师都是无宗无派、博采众长的,所谓的开宗立派也只是在综合前人所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所有突破更进一步而已。所以我给他改为:大师无拘束,小生自为牢。

 

7、非经不相干之事,方成相干之业。君不闻良相良医同源?治一国如治一身,反之治一身亦如同治一国乎?观吾国历代大医有几人死读书?又有几个研究生、博导能名垂医史?行万里路尚且胜读万卷书,有各学科知识,能经各种历练,方可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常人未及之功。

 

钱塘散人:这段话说得非常好!!!  人类思想文明的所有成果,都可以吸收并综合运用于任何一门实践!我就自认为是个大杂家,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什么书都看,水电泥工拉车挑担什么活都干,自己衣食无着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还要天天关注国内外军政社会大事,因为二十年前我的理想就是当大官为民生谋福利呀!十年前我的理想还是做企业赚大钱为更多人解决生计。直到前几年北京之行与兆丰叙谈之后,才认清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才是更值得自己去做的事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国如治身,用药如用兵,诚哉斯言!

 

8、治杂病方显中医水平,治绝症实证医师能力。

 

钱塘散人:这句话说的太好了!现实中真正的患者,其实都是多因素的复杂性疾病(杂病),没有哪个是确定或单一的某种病(症)。所以,真正的中医高手治病,必须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没有现成的药方可以套用的。绝症则往往更复杂凶险,诊治的难度也更大。我虽然自学且无证,也常常不惧身名风险而出手相救,且常常能逆流挽舟悬崖勒马救人于鬼门关前。但是,让我困惑的是:从佛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与阎罗王斗法的做法是否有必要、价值和意义?

 

9、比如最近很热销的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该书中说:“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支气管炎……”,这就是一知半解的说法,只能说他们根本没见识过真正的中医!

 

钱塘散人:是的!这些年市面上有很多流行的中医类书籍,我也看过其中几本(老婆买来的),都只是中医入门级的水平,作为“中医(科)普”尚可,如果指导专业人士就太初级了。年前绍兴一个老板因为“肺支扩张”求治,他说西医认为这是无法治疗的。我说西医认为不能治疗是因为其理论体系中没有“气”的概念,“肺支扩张”只是肺气虚导致支气管松弛,中医是可以治疗的。我给他开了几次药方后,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指标都好了,年后他给我送来两条软中华两瓶五粮液作为感谢。

 

10、刘力红还是在门口,他们连“无”阶段都没经过,怎么能会无后之有的“观”?“观”也是初步的,因为“观”就要用心,用心即为“有”,“有”即是着相。但初入不“观”也不行,后天之人即已“有”了,只能从“有”入“有无之间”,即常说的恍惚之境,然后才能达“无”,入“无”你是不知道的。在“无中生出有”,此时能体会到“经络”等等的“有”。

 

钱塘散人:这段话说得很内行很到位!因为涉及到玄门术语佛学禅理道家气功,外人看着可能云里雾里。

    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我也认真地看过,其前半部分论述伤寒还是颇有一些见地的,到后半部分就牵强附会了。

    是呀!按照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世界本是“无中生有”的,如果未曾进入“无”的境界,又焉能明了“有”的世界呢?所以《道德经》第一章第一段末句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是呀!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入于有即是着相了,但是,如果完全空无出世,如何济世度人呢?所以,道家的分寸把握得比较好,就是处于“有无之际、恍惚状态”,就是我《太极宇宙论》中说的站在两仪图的 S线上,能出入于阴阳有无之间。所以,去年我在浙工大讲课的时候,第五课的内容是:神游于阴阳之间

 

11、中医界老是争什么“有余”“不足”的问题,把后学者搞苦啦!

 

钱塘散人:这是个专业问题,指的是朱丹溪一派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滋阴论,以及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论调,火神派则认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秦兆虎说得对!其实,人体阴阳的有余不足,并没有普遍性和确定性,而是个体的动态的平衡。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倒是阳气不足的情况较多,比如我经常遇到整体大虚的患者,对其进行气血阴阳整体调补的时候,在用药比例上补阳气的药较多,辅之以较少的补阴血材料,以达到阴阳化生的目的,同时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其它辅助协调的药物,使其恢复平衡。

 

12、人的健康在于阴阳平衡,至少能迅速地达到动态平衡。如果不平衡,过了承受点,则显为病态,久则成疾。要知道,阴阳互根互用,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过犹不及,强平衡、弱平衡都比不平衡好。对不足的也不一定要补,通过抑制有余的,同样能治病。

 

钱塘散人:这段话说得很对!很专业,也很到位。(解略……)

 

13、就具体医者来说,社会只承认“不管白医黑医,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就是好医、神医”。…… 在学医、行医,度众生的历程中,我们始终要牢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格言,才会勇猛精进。

 

钱塘散人:呵呵!秦师此说套用小平同志论调,按此标准,我也算是好医、神医了。…… 是呀!治病也是度人,需随缘应机度化、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所以,我的《中医全科论》有一节叫做“法无定法方无成方”。

 

14、凡繁杂深奥的东西大多数是假的。中医、气功、易经、武术都是这个道理。大道至简……

 

钱塘散人:此段语虽偏颇,理是正理。大道至简,触类旁通。所以我也写过一篇:武术原理简析

 

15、真正的中医的长处在于从不拘泥,在于从不执一而排万,以一执而拒千,故医道即心道,心不正难入真道,医道之基为气道,不修气道难入内景,心浮气躁者、利欲熏心者永无入医道之缘。

 

钱塘散人:医道身道,人道心道,儒家诚正之学,如佛家所谓正心正念,正知正见,唯诚意正心者能合天道,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者能窥内景隧道。

 
 

钱塘散人注:无意子,秦兆虎自称“天台无意子”。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To: 周文建

Sent: Wednesday, May 30, 2012 9:11 AM

Subject: 无意子就传统中医理论答某网友问


 

无意子就传统中医理论答某网友问

(匿名网友整理,唯慧订正)

中医的问题也是中医人的问题,而中医人主要是中国人,把中医问题放大到中国人问题,就必须从文化对人性影响的高度来分析。虽然这个问题不能多讲,但学习中医的后学者必须要清醒。中国人的功名利禄观和为人处事虚伪性的杂交产物,是这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怪物。100年被外国奴役或者今后影响世界的皆以此为源。这种功名利禄观和为人处事的虚伪性,使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上洋奴或卖国者最多的国家。

中医界如果脱不了此俗,则中医不可能成为‘世界自然医学’的领头羊;中医界脱得了此俗,则中医有望成为‘世界自然医学’的领头羊。从治疗疾病的角度看,如果医者、患者及医、患周边的人脱不了功名利禄观和为人处事的虚伪性,那么疾病也是很难治疗的。

关于学习中医,我以前也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才悟出:同一问题看多家观点,久之自明,切忌认定一家之言,切忌遇相左即讨教,切忌急于把问题搞明白。

什么是中医传统理论?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最高的理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理论,这些东西了解、知道、记住它不难,难的是面对实际的灵活运用和旁通。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后又形成了各家理论,各说各的,把初学者搞得一头雾水,害了不少人哪!有些老中医到了70岁也治不了一个杂症,一辈子只能开太平方,这样下去要少救多少条性命呀!

网上还有用大剂量附子治疗肝癌的,理论上可以说出一大堆,可是人被治了个半死,那理论还有啥用?火热可通气血冲筋脉,如治疗风湿虚寒痹症能有奇效,但是肝癌虽然是气血郁结,但此时的气血郁结与风湿虚寒所致的气血阻滞不可比类哪,治疗用药怎能类同?又如感冒初起多用解表,以发汗居多,我就反对此一传统理论和方法,因为真正的传统理论和方法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书上是这样教育的,我们去争论会浪费好多时间。

学医之路起步在医外,入门之后更要关注医外。中医大道至简不繁,那些玄而又玄,复杂至极的中医理论中隐藏着极其简单的方法,许多人(包括我以前)钻进书堆,卷进医堆,陷在药堆里出不来,把人体搞得复杂之极,治法繁难之极,结果把别人和自己都搞糊涂了,治好了、治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中医从古至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秘方".真正的秘方其实就只是辨证论治,对症用药而已。

学中医中药,现在这样啃本本,死记硬背是出不了名医的,只会出更多的庸医。纲举目张,要抓本源。本源是什么?本源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阴阳、五行、生克。

振兴中医的确不容易,既要对付外面(西医及伪学者)打压,又要解决几千年内部累积的庸和门派争斗。看各类名老中医医案,不能带任何观点,不能让医案的观点先入为主,不能拘泥于自己是那个门派。医家本无派,庸人自扰之。

任何一本书都可看成医书,哪怕是书法、石刻、古玩、音乐、建筑、量子力学、相对论、数理化、红楼、水浒、三国、各类爱情小说……,这其中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是正宗的中医理论。

非经不相干之事,方成相干之业。君不闻良相良医同源?治一国如治一身,反之治一身亦如同治一国乎?观吾国历代大医有几人死读书?又有几个研究生、博导能名垂医史?行万里路尚且胜读万卷书,有各学科知识,能经各种历练,方可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常人未及之功。 

治杂病方显中医水平,治绝症实证医师能力。从研读医案入门,从治一例患者入手,反复比较推敲,展开思考,定将受益无穷。但这必须基于自己熟运几十味药,否则有落空之虞!

很多人至今不了解中医,热爱中医的又一知半解者为多。比如最近很热销的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该书中说:“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支气管炎,西医主张消炎止咳,中医倡导宣肺化痰。先让西医治,症状很快消除,但随即又复发,不能去根;请中医来调,体质确有增强,但是症状却难以消除,最后变成老慢支。中医西医都望而生畏,故有‘内科不治喘’的老话。” 这就是一知半解的说法,只能说他们根本没见识过真正的中医!治这些疑难杂症和绝症(譬如白血病、癌症、爱滋病、疯牛病、吸毒后遗症),中医的治愈率和控制率要比西医高的多得多。

刘力红还是在门口,他们连“无”阶段都没经过,怎么能会无后之有的“观”?“观”也是初步的,因为“观”就要用心,用心即为“有”,“有”即是着相。但初入不“观”也不行,后天之人即已“有”了,只能从“有”入“有无之间”,即常说的恍惚之境,然后才能达“无”,入“无”你是不知道的。在“无中生出有”,此时能体会到“经络”等等的“有”。

中医界老是争什么“有余”“不足”的问题,把后学者搞苦啦!这有余不足不是常态,不是数学公式上的系数K。阴阳有余不足之论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治病中总结出来的。 

古代现代不同,男女不同,从业性质不同,生活习性不同,等等,这个动态平衡过程在个体上都不同。古时生活模式差异少、小,用“常”字形容也算八九不离十;现代生活模式个体差异大,这个“常”字就不能用了。 

人的健康在于阴阳平衡,至少能迅速地达到动态平衡。如果不平衡,过了承受点,则显为病态,久则成疾。要知道,阴阳互根互用,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过犹不及,强平衡、弱平衡都比不平衡好。对不足的也不一定要补,通过抑制有余的,同样能治病。就大多数今人而言,多为阳亢而致阳不足,阳亢耗阴亦致阴不足。但这二个不足不是同时发生的,先为耗阳而阳不足,后为耗阴而阴不足,故病程延绵,假象交替,而致医者无从下药。

学医千万不要死读书,不要拘泥。华陀读过多少经络脏腑学?张仲景写《伤寒论》之前读了哪一家的伤寒论?古人要是像现在学中医那样读背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那就一个名医都出不了,书没读完,自己快完蛋了。要医外学医,闭目悟医……。点一下,中阳也储能,否则何来厚薄。如能练静功,于宁静不执中可体悟中阳非同一般。

武术套路冠军打不过一个小混混,为什么呢?冠军光练不打无实战经验,小混混天天打架斗殴,有实战体验!学中医光学书本,靠听看,一心想要现成方,恐难登堂,有千方万法皆纸上谈兵。失街亭乃纸上谈兵者之误也!故在我国,政治系博士极少能成为政治家,而民企大亨又有几人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才生出身?

一包感冒冲剂能治十几种病,并非药变而是法变,法变是术变的量变结果。对中医各家各派理论、方法都应取吸其精华,实际上没有哪一家一定是最伟大的。

中医各家各派从理论上讲,它生于斯,成于斯,一定有它符合斯地斯处的原因,但某一中医理论的时空性、地域性、人的体性(如:川渝人吃麻辣大多无事,江浙人吃麻辣十吃九火)……,说明它不一定具有广泛性,因此既不可照搬,也不可全抛。因此,作为任何一派的弟子,个人医术水平高低,不代表门派水平之高低。就具体医者来说,社会只承认“不管白医黑医,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就是好医、神医”。但神医不思进取,缺德性,也会变成庸医。

在学医、行医,度众生的历程中,我们始终要牢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格言,才会勇猛精进。世界太大,天下太复杂,争论永远无尽头,对世界天下论事讲理,有如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只有凌空者微笑不语,因为若语,则全部盲人都说你是错的。

凡繁杂深奥的东西大多数是假的。中医、气功、易经、武术都是这个道理。大道至简,而许多人热衷于繁杂深奥,自己都搞不明白,又去忽悠弟子,弟子只好不懂装懂,又去忽悠他人,如此一代一代,最后谁都不明白在研究和学什么。不少觉得学了很多,一旦实用就不知从何下手。 

学医行医救人之道,贵在能继承,更贵在能发扬光大、有所发展。古之贤医圣医所述医理与当时的天、地、人相合,在天、地、人之变化相对稳定的时空段,这些医理是当时的医者必守的金科玉律。但老子所说的“非常道,非常名”,揭示了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的真理。医之理、法、术亦然,没有不变的道理,你们看一看有几个认死理不变,背死理如流,讲死理如悬河者能解决现代人的现代绝症?并非他们不聪明、不用功,而是拘泥不化或者为名利、正统所束缚!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天旋地转,沧海桑田,冰山化水,烈液成丘;天变了极地上空出个洞,地变了到处水泥封地气,水变了鱼虾五脏少又多,人变了午时尚在睡梦中,药变了胎儿脐吸抗生素,等等等等;古人见过这阵势吗?

真正的中医的长处在于从不拘泥,在于从不执一而排万,以一执而拒千,故医道即心道,心不正难入真道,医道之基为气道,不修气道难入内景,心浮气躁者、利欲熏心者永无入医道之缘。(这话主要是说给我的弟子们听的……)

 

 



 

------------------------------------------------

 

注:以下破折号后内容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9e1ff0102e0xr.html 冒号后内容是我的点评。

 

—— 麻黄用来止咳,你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应该是头痛医脚。

:用麻黄止咳当然是对的,但是其机制并不是真的止咳,而是借其发汗的作用,把停留在人体上半身体表的水气排出去,解除对肺脏的压力,因为肺主皮毛,正是因为体表水气停留使得肺气不得宣发而产生咳嗽现象,这与肺部有痰产生的咳嗽机制完全不同。


—— 草木中空善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可拔毒 ——所有的中药功能就都知道了。

:这个说法显然是过于简单、过于绝对了,很容易误导学子们,中药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甜苦辣咸)、升降沉浮、归经入络、有毒无毒等等,绝不是这么简单几句话能概括的,否则就不用中药学这门功课了。

—— 秦医生说真正的苍生大医应把精力放在劝说众生都走正道行正事上,一个一个具体去解决问题,实在是救不过来。

:这句话说得很对!我很赞同!心正行正,则气血通畅,一般是不会生病的。